昨日,赴中企动力组织的柬埔寨年度精英游的同事,在汕头分公司培训室与其他同事分享此次柬埔寨一行的异国见闻与感受。
分享会上,古老而神密的建筑、精美的壁画,给分公司的同事们带来了神密而古文明的历史记忆。
世界七大奇景中最神秘古文明谜的封印---吴哥窟的所在地,在柬埔寨的暹粒省。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西北,暹粒(Siem Reap)村北6公里处,距柬埔寨首都金边(Phnom Penh)300公里,分布在近200平方公里的莽莽丛林中。
吴哥是高棉人(柬埔寨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Angkor)一词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
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吴哥所在地暹粒中的“暹”是泰国的简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
历代国王大兴土木,留下了吴哥城(Angkor Thom), 吴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宫等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繁华的吴哥从此湮没于方圆45平方公里榛莽之中,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19世纪后期,吴哥被重新发现。
今天,吴哥古迹不但使柬埔寨人民留下历史的记忆,也给这个贫穷落后的民族带来现实的收益.
大吳哥 South Gate (南門)
吴哥王城(Angkor Thom),是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高棉王朝最鼎盛的时期所建造的,被誉为“高棉王国权力的象徵”。王城占地面积巨大,内部有数不胜数的塔座(旅游资料披露有80多座的塔座)
反映当时易货贸易的情形
吴哥窟离暹丽约6公里,是柬埔寨人最大的骄傲。 占地约208公顷的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与其他世界奇观如泰姬陵或金字塔等齐名;不同的是它并非陵墓,而是一个提供心灵慰藉的宗教中心。吴哥窟外墙内侧保留尚好的天女(Apsara)浮雕墙。这是吴哥窟最扣人心弦的景点之一。古城内尚存的气势、城墙上的图案、每个城门的造型及中心点拜沅庙(Bayon)圣塔上四面巨大的观音头像及镌刻在佛塔周围的石墙浮雕,让人对古高棉王国鼎盛时期的繁荣昌盛、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文明程度折服。
七头蛇
大吴哥城是由一一八一年登基的加亚华尔曼七世(Jayavarman7)所建,这位国王是一位虔诚信奉佛教的国王,他所留下的吴哥都城遗址紧临着小吴哥,是一处被长达十二公里城池所包围的城市。在进入都城前,远远便会见到高及七公尺的大石城门上头,四面都刻着加亚华尔曼七世的面容,唯与印度教不同的是,此乃象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佛菩萨。在吴哥都城中央,仍依須弥圣山观念建立起壮观的巴戎寺(Bayon),其最特殊的设计,是每一座塔的四面,都刻有三公尺高的加亚华尔曼七世微笑面容。两百多个微笑浮现在葱绿的森林中,多变的光线或正或侧,时强时弱的探照,树草中的虫鸟此起彼落的交织轮唱,好似一个设计新颖的声光舞台秀,轩昂的眉宇、中稳的鼻梁、热情的厚唇、慈祥的气质,国王的微笑反而胜过建筑本身的宏伟,而成为旅客最深的印象,无怪会被其后代子孙尊称为「高棉的微笑」。大吴哥城,每一个城门入口都有五十四尊石像,左右分列两侧。一边是慈善的力量,一边是邪恶的力量,一边是神,一边是魔,分別抱著一条「七头蛇」保护王城。此外,在高约20公尺的城门顶端,是一尊巨大的四面佛,分別代表国王的慈、悲、喜、捨。在整个大吴哥王城的范围中, 除圣殿巴扬寺(Bayon)之外, 还有巴扶恩庙(Baphuon)、王室內院(Royal Enclosure)、菲米內克斯寺庙(Phimeanakas)、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筑。 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 ),位於大吴哥城的中央,长达300公尺,据说是当时国王的阅兵台,包含主要平台及两个附属平台。平台左右两侧雕刻着一些大象,骑在象身上的正是当时的王朝大臣。平台前方的广场上错落着12座红色小塔,至于有何用意,则是众说纷纭。
巴戎庙
Bayon (巴戎寺)
由54座古塔所架构而成,周围笑容可掬的四面神,造就闻名于世的高棉微笑;
巴戎庙是吴哥城的标志性建筑,由50多座浮屠构成,塔尖分别代表佛教中的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有着神秘微笑的佛像,被称之为首都的保护神。此处是国王举行重大庆典仪式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里央供奉的不只是一尊神,而是一座万神殿,共有3层,远看像一座塔山。
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Tonle Sap)
在柬埔寨暹粒省,距辉煌古迹吴哥窟以南20多公里,是东南亚最大的湖泊--洞里萨湖(金边湖)。高棉语中,“洞里”是海,“萨”是淡水。在低水位时,湖面约2000平方公里,每年7至11月湄公河涨水,河水倒灌入湖,使湖水面积阔达近万平方公里。
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又称金边湖。除湄公河外,洞里萨湖的补给主要靠周围汇入的河流,其中主要河流有森河、斯伦河、蒙哥博雷河、马德望河、菩萨河等。湖滨平原平坦、广阔,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 土地肥沃,河道纵横,其间多沼泽地,且林地茂密,和湄公河三角洲一起组成了柬埔寨“中部大平原”,是柬重要农业区及稻米产地。
在这游程中,您可看到水上人家的日常生活作息以及各式水上设施,别具风味。
关于洞里萨湖,这儿也有个古老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湖底住着一位NAGA七头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儿要嫁给印度王子,于是他便大嘴一张,把所有的湖水给吸干,转眼间,变出了一大块肥沃的土地,成为女儿的嫁妆。据说,因为有NAGA蛇神驻守的缘故,洞里萨湖在旱季、雨季,才会有如此明显的不同。
生活在湖边两岸的水上人家,循着老祖先的生活方式,住在传统的高脚屋或是渔船里,他们不需要时钟来叮咛时间,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提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个个是大地之子,早已融入自然。其中,越南村位于柬埔寨的右边,因为湄公河的流通,越南人要移民到柬埔寨来,并非难事;再加上水上人家原本就是流动户口,管理不易,久而久之,有一部份就聚集成越南村了。要辨别两村的人,就看他们头上戴的帽子,越南人喜欢戴着传统帽、或是扁平圆帽;很简单,一眼就能认出来了。
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水上人家以船维生,发展出高机动性的买卖市场,自成方圆的组成了水上社区。看他们家家户户和乐融融,大人小孩的脸上时时挂着笑容;洞里萨湖所孕育的不仅是丰富的水中生物;同时也饱满了水上人家的生活乐趣。
洞里萨湖,当地人俗称”大湖”;而他的英文叫Tonle Sap,这是来自希腊文的说法,代表”海”的意思。当船只远离了两岸的水上人家,缓缓的驶向湖的中央,就能真正体会到他名字的涵义了。
随着客船向前进,视野也变得越来越辽阔,直到我们见到海天一色、无边无际的景象时,感觉就像置身在大海之中,不敢相信这只是个湖。难怪三百多年前,元朝的周达观到这儿时,管洞里萨湖叫”淡洋”,而不称他是”湖”了。
Banteay Srei (女王宮)
婆罗门教三大天神的湿婆神,人称-女王宫
女王宫(Banteay Srei)位于柬埔寨暹粒省吴哥窟遗址东北约二十六公里处,又称班迭斯雷寺,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原名湿婆宫,建成于吴哥王朝(门内加者)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 968年)。它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朱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居中一座最高, 约10米。它以精美绝伦的石雕和壮丽华严的建筑,成为东方艺术的瑰宝。女王宫坐西向东,内外有三层红沙石砌成的围墙。当时柬埔寨信仰婆罗门教,教旨认为东 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兴旺昌盛、光明幸福。女王宫里奇秀幽深,巧夺天工的雕刻不愧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有之宝。
女王宫建筑布局整齐、和谐,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朱红沙石砌成,有的石块重达数吨。整个建筑奇巧别致。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为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女王宫曾于1975 年重修,但1979 年1 月越柬战争时又一次遭到破坏。
小吳哥窟﹝ANGKOR WAT﹞
又称为小吴哥,是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Ⅱ)举全国之劳力花了近30年时间,动用无数大象,平地兴建的石窟。它是吴哥遗址中最雄伟壮丽的庙宇,也是吴哥所有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者。占地极广,东西长1500公尺,南北宽约1300公尺,周围有一条宽达190公尺的城壕与护城河环绕。
小吴哥城是高棉有史以来最雄伟的都城(因为这时刻的小吴哥城是最美的!),人称:黄金天堂,沉浸在金色阳光中体现对天堂的极致想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首先自众神庙里选中小吴哥,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雕刻精心细致
终于正式走进小吴哥,不论是柱子、墙壁、天花,都满是浮雕或经文。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心细如尘,即使只是宫女跳舞祭神的浮雕,不仅舞姿不同,发型也无一相同,大概工匠也怕神灵会闷,于是在浮雕上为祂们搞搞花款。我们先到侧面的长廊,可不知道长廊尽头会通向哪里,而且也望不见,因为太长了,竟有一望无际之感。躲在柱后探头察看,发现长廊上 的柱子排列形成直线,或许这没什么特别,但于一千年前,工匠是怎样把角度和距离计算得丝毫不差呢?只要想到这点,就不禁惊叹高棉人(柬埔寨古称高棉)的鬼 斧神工。
小吴哥的主神殿共有三层----地狱、人间和天堂。去到最高的神殿,总共有四面成七十度斜角的阶梯让人‘爬’上去,其用意是希望人们以‘爬’的姿态接近神,有向神灵俯首称臣之意。曾经有位法国女士在此处摔死,其丈夫就在其中一面阶梯安装铁索扶手,然而每年还是意外频生。
日落西斜,我再次回望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小吴哥,虽然古高棉人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兴建神殿,但神灵没有为他们带来祝福。柬埔寨盛世不再后,不断成为各国的殖民地,然后又受内战摧残,至今 人民生活仍然困苦,地雷埋落不计其数,然而柬埔寨人对他们崇拜的神祇,仍然非常敬畏。希望终有一日,神灵会实现他们的祷告,把和平、安稳赐予。
巴肯山
登上【巴肯山】观赏“吴哥夕照”,让您尽享吴哥夕阳之美!
傍晚,登上大吴哥城门外的巴肯山,欣赏夕阳中的黄金城,闻名于世的吴哥巴肯山日落美景!
用砂岩建在高 60 米的巴肯山上,有 5 层台基,高度与吴哥窟相近。寺庙完全被埋没在山林中。走在林间观赏古寺,空气清新宜人,简直是一种享受。山的四方都有上山之路,路两侧有狮子雕像。沿路有小宝塔整齐地从山底一直排列到山顶。巴肯寺是信奉婆罗门教的耶轮跋摩一世国王 ( 公元 889--910 年执政 )于 9 世末 10 世初修建的,共有 109 座大大小小的宝塔,最底层台基周围有小砖塔 44 座,最上一层有 5 座高耸入云的宝塔,中间一个大,四周的小。在宝塔周围的墙上有精美的雕刻,刻有仙女、妖怪、狮子等雕像。巴肯山是吴哥地区著名的观赏日落景点,可以鸟瞰吴哥窟在莽莽森林中的隐现,又可以看见洞里萨湖和那克隆山。一到傍晚,那里就聚集了许多观看日落的游客。
塔普伦寺
前往12世纪起的千年老树与巨石盘结而成塔普伦神庙,此处即为”古墓奇兵”中传说-光的魔三角之所在地,让您赞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如果你忘不掉过去,一定要到吴哥去,将内心的秘密埋葬在千年古树洞中。因此吴哥窟更添了些鲜活的故事感。更多游人以猎奇的心情去探寻那些散失在草木间的千年轶事,和藏匿在石隙中的远古秘密。
塔普伦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塔普伦寺因被树根茎干盘结地过分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更令人深感震撼的是,结实雄大的塔普伦寺,竟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 克树盘踞,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缚住神庙。
圣剑寺----国王献给父亲的神庙
由耶跋摩七世国王建于 1191 年,与吴哥窟建于同一时期。圣剑寺建在一个长方形台基上,长 800 米、宽 700 米,面积 56 平方公引。圣剑寺有 4 道围墙,围墙外面有护城河,內种荷花。圣剑寺有东西两个大门,大门前用巨石铺成的长长的通道两旁站立着两排魔鬼雕像,分別用双手托着一条巨龙,两条巨龙成为路两边的护栏。石柱上雕刻著微笑的佛像。在尖顶形的门框上雕满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荷花圈,另人赏心悦目。在围墙上有巨型凤凰雕像。一只只凤凰双手举起,托着荷花大盘,双脚踩在巨龙身上,双目圆睁,威风凛凛。凤凰的头、眼、颈、喙、腰等部位雕琢得精细剔透。颈上的项圈,从设计到雕刻都非常细腻。它的腰带花纹复杂,而且中门还有一朵荷花。仔细看来,这些栩栩如生的凤凰不是直接雕刻在墙上的,而是把图案先分別雕刻在巨石上,垒墙时,把石头一块块巧妙地拼成凤凰的图像,石缝衔接得准确无误。围墙上的雕像除凤凰外,还有人物、魔鬼和动物等。进入大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门两侧是狮子和龙的雕像。院子的西边有一座小庙,墙上有仙女的雕像,仙女的形象美丽动人,其左右站立着众神仙和魔鬼。院中央是一个大型朝皇台。围墙內四周是有雕刻图案的骨灰塔。
坐骑:神鸟
涅盘宫
涅盘宫建于12世紀,是佛教庙宇,寺内有一个大水池,四边各连接一座小水池,池水可通过四座雕有四个方位的石像流出;传说水有治病的疗效。可惜此时,水池的水还未汇集池塘,据说到雨季后期才能出现池满溢流的情景。
Neak Pean的意思是“缠绕的巨蛇”,就这么小小的神庙,在水中央,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亭亭玉立,美得像一颗水中明珠。大水池中央有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座仿造「须弥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庙,石塔上雕刻两只缠绕的巨蛇王(Naga),小岛东侧还有一座白马雕像,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缠绕的巨蛇」,就是取自岛上的巨蛇王像而得名。加亚华尔曼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時期,积极进行各项建筑工程,史学者认为他在位37年中,以攸关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为第一优先,包括盖水库、铺路修桥、建101所驿站、102所医院……,其中涅盤宮(Neak Pean)算是一座寺庙疗养所,在当时是一个大医院。 而大水池(被称为圣池)四边各连接一座小水池,而大水池的水得个別通过四座雕有象(北方-代表水)、马(西方-代表风)、狮(南方-代表火)、人(东方-代表土),当时的人们在主池底部积满药草,雨季池水涨满,药草于水中自然分解而成为药池,药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代表陰器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设有莲花座,病患便跪在这里以药草水淋身治病。由於四座小水池据说有不同的疗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将遵循指示去做药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盖屋项还雕刻着诊治病人、按摩的图像。
附:中企动力柬埔寨年度精英旅游全体精英合影(摄于小吴哥)
(完)